菲律宾,这个坐落在东南亚的群岛国度,由7641个岛屿组成,如一串散落在太平洋上的珍珠。这里既有现代都市的繁华,也有未被时间侵蚀的古老部落;既有湛蓝的海水,也有苍翠的山林。许多人对菲律宾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“海滩天堂”或是“移工输出国”,但实际上,它远比这些标签更加复杂、多元。
阳光下的马尼拉:繁华与现实交错
马尼拉,菲律宾的首都,是一座充满矛盾的城市。在这里,摩天大楼与破旧的棚户区比邻而立,豪车与老旧的吉普尼(Jeepney,菲律宾特有的公共交通工具)共享道路。走在马卡蒂商业区,高端购物中心、人头攒动的金融街和充满现代感的咖啡馆,让人仿佛置身世界任何一座国际大都市。
然而,仅仅几公里之外的贫民窟,却是另一番景象。在帕西格河畔的贫民社区,小贩们在狭窄的巷子里叫卖着热腾腾的鱼丸,孩子们在泥泞的小巷里奔跑嬉戏,背后的房屋摇摇欲坠。26岁的马里奥是一名吉普尼司机,每天清晨四点便启程,穿梭在拥挤的马尼拉街头。他的收入勉强够养活一家四口,但燃油价格上涨、交通拥堵加剧,让他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。
巴拉望的海风与守护者
如果说马尼拉代表了菲律宾的都市面貌,那么巴拉望岛就是它的天然名片。这片被誉为“菲律宾最后一片处女地”的岛屿,有世界闻名的地下河,碧蓝透明的海水,以及成群结队的热带鱼。
33岁的丹尼尔是巴拉望的一名渔夫。他的家族世代在科隆海域捕鱼,然而近年来,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,渔获量大幅减少。为了保护这一片海域,他和几个朋友成立了一个海洋守护小组,巡逻海岸,制止非法捕鱼。他说:“海洋是我们的家,如果我们不保护它,未来的孩子们就只能在照片里看到这些美丽的珊瑚和鱼群。”
西班牙遗风:比科尔的旧时光
菲律宾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长达300多年,这段历史给这个国家留下了浓厚的西班牙文化烙印。在比科尔地区的一座小镇上,百年教堂的钟声在午后响起,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打闹,街角的小店里飘出香气四溢的阿多波(Adobo,一种菲律宾传统炖肉)。
78岁的玛利亚坐在门前,望着远处的教堂。她回忆起年轻时,每到傍晚,镇上的人们都会聚集在广场上,一起唱歌跳舞。她轻叹道:“那时候,生活简单又快乐。”如今,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,传统节庆也不像过去那样热闹,但玛利亚仍坚持在家里准备传统美食,等待每年圣诞节家人团聚的那一刻。
移工背后的乡愁
菲律宾是全球最大的海外劳工输出国之一,数百万菲律宾人远赴世界各地,从事建筑、护理、家政等工作。33岁的艾莉莎是其中之一,她在迪拜做保姆,每天照顾雇主的三个孩子,寄钱回家供自己的孩子上学。
“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,”艾莉莎在视频通话中对儿子说,“等妈妈攒够钱,就回来陪你们。”她的儿子点点头,脸上带着懂事的微笑。像艾莉莎这样背井离乡、努力拼搏的菲律宾人,为国家的经济贡献了巨额外汇收入,但他们的乡愁,也是一道难以弥合的伤痕。
活力四射的节庆文化
菲律宾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国家,节庆几乎贯穿全年。从宿务的“圣婴节”(Sinulog Festival)到达沃的“卡达亚温节”(Kadayawan Festival),菲律宾人用色彩缤纷的服饰、热情奔放的舞蹈和欢快的音乐,庆祝生命、信仰与文化。
在内格罗斯岛的“面具节”(MassKara Festival)上,19岁的卡洛斯穿着一身炫彩的服装,戴着手工制作的笑脸面具,随着鼓点跳跃旋转。他的家人站在人群中为他欢呼。对于菲律宾人来说,生活或许并不容易,但他们始终愿意用笑容和舞蹈迎接每一天。
菲律宾是一个充满矛盾、包容并存的国家,它承载着殖民历史的痕迹,也书写着现代化的篇章。从繁华的马尼拉到宁静的巴拉望,从坚守传统的小镇到漂泊海外的移工,每个菲律宾人的故事,都构成了这个国家独特的风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