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米SU7车祸风波,SU7驶入舆论中心

网眼 发表于 2025-04-02

3月29日深夜,安徽铜陵高速路段,一辆小米SU7撞上施工隔离带的水泥桩后燃烧,车上三名年轻大学生不幸遇难。事故带来的不仅是对电动车安全性的质疑,更引发了关于智能驾驶技术、企业责任、舆论风向以及公众同情心的讨论。

一场车祸,可能只是无数交通事故中的一例,但因小米SU7的特殊身份——这款被寄予厚望、刚刚上市就炙手可热的国产电动车,迅速成为焦点。而更加引人注目的,是事后公众的反应。

智能驾驶,是真科技进步还是营销误导?

事故发生后,小米公司迅速发布声明,称事发时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,以116km/h的速度行驶。当检测到障碍物时,系统发出了风险警示,随后驾驶员接管了车辆,并在短短2-4秒内发生了撞击。

L2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,意味着驾驶员必须全程监控车辆状态,并随时准备接管。但许多消费者在购车时,可能对“智能驾驶”抱有更高的期待,甚至误解其为“自动驾驶”。类似的误导曾在特斯拉事故中引发广泛讨论,最终促使特斯拉更改了中文表述,而小米是否也有必要更明确地划分技术边界?

在追求技术突破与市场竞争力的同时,车企是否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,让用户明白:智能驾驶目前仍然只是“辅助”,而非“替代”人的驾驶?

谁该负责?家属的质疑与小米的回应

遇难者家属王女士在社交媒体上表示:“小米从未主动联系家属,没有任何慰问。”她还对车辆撞击后自燃、车门是否锁死等问题提出质疑。

小米创始人雷军随后在微博回应,称小米已配合警方调取数据,并表示“由于事故仍在调查,我们尚未接触到事故车,很多问题无法立即解答。”

但这场讨论的焦点很快偏离了事故本身,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。

雷军微博评论区:从车祸讨论到“护雷”大战

在雷军的微博下,出现了大量支持小米的评论:“雷总无须道歉,车祸不是小米的责任”“难道卖刀的要为砍人负责?”甚至有人批评遇难者家属:“发生车祸应该找交警,而不是找车企。”

与此同时,在遇难者家属的微博评论区,一些言论直指她的动机:“这是想要讹钱?”“为什么不等交警调查就开始发微博?”

这种“站队式”舆论环境,让一些理性的讨论变得困难。小米近年来被捧为“国产新能源希望”,雷军更是以“民族企业家”形象深受年轻人喜爱。在这种氛围下,部分网友对小米及雷军的支持,演变成了对受害者及家属的攻击。

为何同样的事故,特斯拉与小米待遇截然不同?

如果回看2016年中国第一起涉及特斯拉的严重车祸,舆论的风向却是截然不同。当时,公众普遍谴责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存在缺陷,并支持遇难者家属维权。而如今,在小米SU7的事故中,部分公众的态度却是护卫车企,质疑家属。

这其中的转变,一方面是国产品牌崛起带来的民族情绪加持,另一方面,也是近年来企业形象塑造的成功。然而,过度的个人崇拜与企业保护,是否会让公众失去基本的同理心?

舆论站位的错位:谁才是最该被安慰的人?

知名网络评论员“六神磊磊”在微博写道:“事故的真相未明,暂且不谈。但让人惊讶的是,人们第一时间关心的不是遇难者家属,而是雷军会不会被黑?小米会不会被抹黑?就连‘小米一劫’这样的词,都成了流行说法。这到底是小米一劫,还是遇难者家属一劫?”

这场舆论风暴,不仅是一场关于智能驾驶安全性的讨论,也是一场关于公众情绪的反思。当网络讨论被流量、立场、商业利益绑架时,真正的悲剧似乎被人们忽视了。

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不可阻挡,新能源车企的竞争也愈发激烈。但在技术进步的同时,如何确保安全性、如何让消费者正确理解“辅助驾驶”的意义,仍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。